你討厭的人藏著你需要的部分

你討厭的人藏著你需要的部分

 「他很勢利眼,工作表現多數是靠關係,只對有資源的人笑臉迎人,好討厭。」

「為什麼他工作可以這麼混就過關,然後我就要這麼辛苦?不認真的人好討厭。」

你遇過明明現實上沒有得罪你的地方但你很討厭的人嗎?首先這真的很不舒服,大部分人選擇而遠之,然而有時無法遠離,就得學習如何相處了,相處時要隱藏自己的感覺很累,要如何改善對這樣的人的觀感呢?

認回與整合,不喜歡的感覺就會減少

要一直要排除無視對方,很難成功的。能減少討厭的方法是「向對方學習」。我知道,有人第一反應是:我討厭他,為何要向他們學習?其實任何特質都有其優點,學了以後發揮其優勢,別發揮到劣勢,生活會更順遂。更心理學的說法是:「我們討厭別人,是因為看到他們身上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的,因為我們討厭自己那部分,而討厭起別人。」唯有「認回」與「整合」那些部分,我們才能重新接受別人。然後,壞人不再那麼壞,好人也不再那麼好。

認回與整合特質有5個步驟:

  1. 承認自己的不舒服和討厭對方。

找出他們身上你討厭的特質,並且用中性語彙描述之。以本文開頭的例子來說:勢利眼可以描述成「結交與善用人脈」;不認真做事可以描述成「放過自己」。

  1. 找出你和他們相反的特質,回想過度使用時,曾出現過什麼問題?

如:我不使用人脈,什麼都靠能力來爭取,長久下來不容易被看到,真的很累;我做甚麼事情都認真負責,就連工作上某些小事或表面工夫都要認真到底,反而失去了心力做更重要的事,這樣真的好嗎?。

  1. 那些你沒有的特質,可以帶來什麼好處是你需要的?

如:成人世界不再是什麼都有客觀考試來鑑別能力,人脈可能讓你能力更容易被看到,人脈槓桿可以讓做事更簡單;不認真在人生某些時刻是有必要的,某些沒有太大實質意義的工作內容或是芝麻小事,這時太認真反而找麻煩給自己,甚至占用了心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1. 想想別人的特質若用在你身上,如何發揮更好?要提醒自己別誤用。

例如:善用人脈你可以讓自己能力更容易被看到,而非走後門。對於流於形式或是意義不大的工作可以放過自己,簡單完成,重要的事情的確還是要認真做。

  1. 如果要實踐這特質,你第一步可以做什麼?

生命不可能追求完美,但可追求完整,特質整合後,心情自然會舒暢安適。因為你能接納自己,就能接納別人。這是長期人生功課,共勉之。

全能父母的風險

全能父母的風險

 

當今台灣父母物資相對上一代充裕,孩子生得更少,也更有資源與餘裕栽培孩子,加上現在更有親職教育的觀念。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做得比自己的父母更好,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親職教育講座,無非不是希望可以教養出更全面的孩子,盡可能減少成長過程中的困難。老師教不好,立刻去跟老師溝通教不好;和同學關係不好,立刻去找導師協助處理。孩子出了一些個性或關係的問題,都立刻指向:「是不是我沒教好?」接著就是詢問,我怎麼做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

挫折在成長中的正面意義

我可以感受到這些父母的焦慮與殷殷期盼,大家都希望當最好的父母,有多少資源就給,能幫多少就幫多少,希望孩子在最少的阻礙中身心健全長大。也希望父母做越多孩子過越好,盡可能不要減少困難。然而,挫折在成長中是有意義的,這意義在於讓孩子發展出能力去克服,功課聽不懂,適度給孩子想辦法去請教老師和同學討論。人際關係有困難,不用急著介入,讓孩子有一些嘗試與努力。只要不是過度嚴重到生活心情造成極大困擾,要保留一些機會「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太嚴重的困難時,再出手協助。

筆者曾經見過一些父母,焦慮自己的孩子都到大學了,還不會洗衣服怎麼辦?成績不好怎麼辦?朋友很少怎麼辦?老師怎麼都不幫忙安排?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這麼懂事,我家孩子都長不大?然後回頭去幫孩子處理這些問題。

答案是:「因為父母全能,青少年時都幫孩子移除掉困難,沒讓孩子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現在他們相對無能。」

父母適度的無能有助發展孩子的潛能

這就是全能父母的風險:孩子沒機會長大。而唯一能讓孩子長大的方式是,讓他們遭到困難時,喊著害怕不知所措之時,父母要能先穩住心情,對孩子有信心與祝福。給他們自己想辦法,頂多給方法,實踐要由他們自己來。孩子喊著「不會」和「害怕」時,相信這是暫時的困難就好,讓孩子用這個力量去發展解決的辦法。簡而言之,父母有時也要勇於無能和放心,孩子才會有能和長出信心。親職教育目的不是要父母當全能的父母,而是當夠好的父母就好,留一些功課給孩子自己做。這就像蝴蝶羽化之時,必須要靠自身力量破繭,和奮力張開翅膀,才能美麗飛舞,此時若是幫牠剪破繭,拉開翅膀,牠就永遠飛不起來了。畢竟解決問題都是從不會變會,害怕就變不怕了。你也是,不是嗎?

金錢是否買得到快樂?

金錢是否買得到快樂?

金錢與幸福的關係,看看研究怎麼說

金錢能否買到快樂,這是個老問題了,大家都希望有錢,但真的只要有錢就會快樂嗎?又或者除了金錢,什麼可以讓我們更快樂呢?

正向心理學有一項研究顯示,以2010年的美國人而言,幸福感的確會隨收入提高而增加,而年收達到75,000元者(超過當年年收平均),幸福感就幾乎不會再提升了。甚至高過一定程度時,幸福感反而開始降低。

對於無法支付生活所需的窮人而言,金錢真的可以買到快樂,然而基本物質需求到達一定程度時,金錢越來越難買到快樂,以前你吃500元大餐很快樂,現在你吃1,000元大餐,你的快樂並沒有翻倍。

收入增加,可以買更大的房子車子時,真的會短期內變開心。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幸福感都開始降低,理由無他,就是人類最偉大的機制之一:「適應」。沒錯,我們能適應痛苦,也能適應快樂。讓我們對快樂無感。想想看,小時候你可以買新玩具,吃巧克力時,就可以感到無比幸福,現在你長大了,可以買更貴的玩具,吃上千元大餐,但你卻感受不到以前的快樂。 

除了金錢,什麼可以換到快樂?

而另一項超過追蹤多達754多人,長達70年的幸福感研究裡,發現「長期」的幸福感,只和「關係」的品質有關,和收入無關。有幸福婚姻或深交的朋友圈者,幸福感最高,儘管他們收入不是這群受試者最高。

也就是說,擁有好品質的關係者,長期下來才是幸福的人,而且老年同時也防大腦退化與失智發生率。而關係不幸福或孤獨者,儘管收入優渥,還是常常感到痛苦悲哀,連帶大腦也退化更快。

這情況也發生在尋求自費心理諮商的個案身上,通常這些個案收入還算不錯,甚至是高收入羨煞旁人,然而心底卻始終有種不安,家庭或是親密關係也難過關。

幸福的關係到底怎麼產生呢?簡單來說,你跟別人的關係好不過你跟你自己的關係。你可以發現自己夠好,也比較能看待別人還夠好,也比較不會過度努力在不幸福的關係上。想要長期的快樂,好好努力在與自己的關係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