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的另一種形式:團體諮商

心理諮商的另一種形式:團體諮商

在個別諮商中,我常常遇到來訪者問我說:「老師妳覺得我這樣是正常的嗎?」、「會有其他人也這樣想嗎?」、「我有這樣的感覺很奇怪嗎?」等等的問題,並且非常急切地希望從我這邊可以給出一個「答案」,就是到底他是不是有病?是不是自己有問題?是不是也有其他人和我一樣?一般來說我都會很有耐心也很好奇的想知道為什麼這件事對來訪者這麼重要,但當來訪者不死心,不斷地逼問我要答案和結果時,我心裡會有種衝動想要直接冒出來的話是:「你不要問我,你就去參加『團體諮商』,有很多人可以讓你問,而且非常快就可以獲得你想要的答案了。」

「團體諮商」是什麼?可能相較於「個別諮商」,這是一般大眾比較陌生也沒有太多經驗,自我探索和回應自己議題的方式。團體諮商之所以叫團體,通常是6~10人所組成,團體諮商也會依照進行的結構,可以用結構團體(structured group )和無結構團體(nonstructured group)來區分,實務上在這兩端的團體幾乎沒有,多數的團體皆介於這兩者之間,如果一個團體有較明確的主題性,像是戒菸團體、新手媽媽團體、大學生生涯探索團體等,通常會比較靠近結構團體,參加團體的成員可以預期團體中有明確的主題和方向,也可能會有較多藝術媒材/牌卡/活動等介入的方式、帶領者相對上也有較多的指導性和衛教等知識類的傳授。另一種像是人際-動力團體、自我成長團體、或是有非結構團體(unstructured group )、低結構團體(less structured group)等描述的團體,這一般來說在光譜上就比較靠近無結構團體的性質,參與的成員可以預期在這類型的團體中,成員們有更多自由談論議題的空間、團體成員的互動/互動方式/團體動力/團體衝突等都是很重要的過程、領導者的介入也會根據不同的理論學派有不同的著墨,從參與成員的經驗中,也可能會感覺比較深入議題。

「團體諮商」之所以是另一種很重要心理諮商的形式,在於它更像是我們在現實和真實生活中的倒影,不論是我們身處的社會、家庭、或是工作場合,我們都會和他人有接觸和互動,因此在團體諮商中不但可以呈現出個人的經驗脈絡,也可以從相互的人際關係和互動的方式中,以及整體團體的動力和氛圍等,多重的面向和情境來回應和理解自我和內在的議題。當然團體諮商和個別諮商一樣都重視保密原則和安全安心的環境,這也是帶領者需負起的專業和責任。對於有諮商需求的民眾,如果個別諮商的費用是比較有壓力和負擔的情況下,團體諮商在費用上也會是更有優勢或是另一種的選擇,提供和介紹給大家參考。

你都怎麼說再見? – 來聊聊「結案會談」

你都怎麼說再見? – 來聊聊「結案會談」

之前寫了關於「什麼是『初談』?」,希望讓對於心理諮商有需要的人瞭解諮商是怎麼開始的。不論時間的長短(短可能只是一次會談,長則可能以年來計算),有開始就必然會有「結束」的時刻 – 這也是存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斷發生有始有終的定律,小從我們與周遭各種人事物的相遇,大到每一段我們看重的關係、甚至是個人的生命。有時候我們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做分離的心理準備,很多時候也會遇到就算我們還不想要結束在某個時刻,但因為現實並非總能控制,我們能做的或是可以有所不同的是,我們可以「選擇」要怎麼結束,可以「學習」用我們希望的方式來面對分離和說再見。

如果以往面對各種「結束」的經驗,很多時候都是不舒服和充滿負向情緒的,可能光是看到「分離」、「道別」、「說再見」這些字就覺得好沈重、好麻煩、無解、甚至結束和離開就是被懲罰、被拋棄、被情緒勒索的惡夢,要面對這些複雜的心情感受,不想碰更不想面對是很可以理解的,但當我們“總是”用逃避、消失、衝突來面對結束和分離時,可能就錯失往後在關係上調整和改變的契機了。心理諮商是一段很特殊關係的經驗,來訪者和心理師在這段關係中,一方面建立和經驗安全、信任、和真誠的關係,另一方面也重現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模式,因此來訪者和心理師之間勢必也會遭遇衝突和最後需要分離的過程。這個時候通常是很關鍵的時候,來訪者和心理師有沒有機會好好去談「結束/分離」,以及怎麼談,都影響我們如何再次覺察和經驗對「結束/分離」看待的方式和行為。

在諮商會談的過程中,不論是你已經更強壯,準備好要離開心理師、感覺自己太依賴心理師或一直捨不得離開、有些現實條件不容許諮商關係繼續了、覺得會談已經無法再為你帶來更多覺察和新的經驗、會談方向和自己預期的不一樣或有落差、對心理師的某些回應或態度感到失望或生氣,因此想結束、覺得諮商已經不是最能夠幫到你的方式,或是目前適合的方式等等。各種在諮商關係中需要面對離開和結束的想法和感受,這時候都是很好的時機去開啟「結束/分離」的對話。當然,我要說要能夠好好的開始談「結束/分離」,對於在關係中受傷的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需要很大的冒險和勇氣的。希望這篇文也給你一些思考和勇氣,只要有機會可以開始談想要結束這件事的本身,就已經是最好的療癒和修復的過程了。

太陽好朋友

太陽好朋友

一波波的寒流來襲,陰雨霏霏的天氣,你感覺心情更煩躁或更憂鬱了嗎?這陣子很多的學生和來訪著都問說,是不是因為天氣的轉換,好像自己的情緒波動在這段時間變得上上下下不穩定。沒錯,陽光日照確實對我們的血清素濃度有所影響。根據2017年10月發表於《美國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中度以上的憂鬱症、躁鬱症患者在中午時間接受光照療法,一開始為每次15分鐘,隨後逐周增加曝曬時間,持續6周,結果68%患者能夠恢復正常情緒,憂鬱指數明顯較低。這對有憂鬱傾向、情緒容易受季節轉換波動、或是對吃藥看醫生有擔心和顧慮的人來說真是很值得一試的方法。不用額外的花費,不用怕忘了吃藥,只要固定每天午餐後,在工作附近的人行道、公園,或學校的操場散個步,享受從15分鐘開始的陽光,不過要耐心地持續1個半月,就很有機會讓自己的心情換然一新。

年底到了,無意間發現會談的時間怎麼越拉越長、FB多久沒更新了、和朋友出去喝個東西的次數也變少了,想想應該是我也需要休息了。今天好不容易天氣放晴了,於是早上心血來潮去爬個山享受一下陽光,下午繼續上一堂我超愛的飛輪課,呼吸流汗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很棒。

你呢?今天曬太陽了嗎?

女人啊!好好為自己活

女人啊!好好為自己活

很有心的法官為你們安排的幾次夫妻晤談,是從去年關係碎裂後,唯一有可能和這個人坐下來好好談談的機會。你說:無論如何,你都要來。於是,老早就把工作的假請好了。你希望,這個人至少給個說法。這10多年的婚姻,說不要就不要,法庭上一味指責你的不是,把妳的好與付出全然否定,真正的理由是甚麼。

沒想到的是,這個人顯然鐵了心,也防備著。無論如何,絕不說出真心話。乾脆來個不出席。他不來,妳還是來了。妳喜歡我給的支持,至少在我這裡妳有被關心著。最重要的是,妳想為自己來。

一次一次,我看見妳不一樣了。

最後一次見面,妳比第一次見妳時美麗有力量更多更多。

妳說:我決定放手。一開始想要聽到一個理由的念頭,淡了也鬆開了。現在妳想把更多的焦點放在怎麼讓自己快樂上。

從很年輕時妳遇見他,戀愛結婚生孩子,很認份地做著每個角色,為人妻、為人母、也有著自己的工作。那年難搞的婆婆搬來同住,妳認份地答應也盡力做著好媳婦。以為,一個完整平凡幸福的家,就是自己的一輩子了。

這陣子,因為他的離開。妳開始留意起自己的生活。

妳想起來,平時接送孩子學跳舞,早忘了年輕時對跳舞的喜歡跟渴望。

妳想起來,平時謹守本份,早忘了自己幽默愛交朋友的天性。

妳還想起來好多好多成為妻子、母親、媳婦後漸不再做的那些自己好喜歡的事。

最近妳開始享受著一個人完完整整的快樂。妳發現家裡空間寬敞了,不用再趕著7點前備好晚餐伺候婆婆吃飯,可以自在關心娘家的家人不用再顧慮婆婆的觀感。妳計畫著,要把這10幾年遺忘的自己,完整地活回來。去跳舞、交朋友、學習新東西、輕鬆和別人交談、開玩笑、去登山、旅行…。

我看著眼前閃閃發亮的妳,覺得妳美麗極了。

獻給妳!獻給所有的女人!

我們如此美麗耀眼。

此生,無論在何時,何地。女人啊!我們都值得為自己好好活著。

活得快樂,活得自在,活得美麗又燦爛。

小孩一起做家事

小孩一起做家事

幾年前,我陪伴了一段時間的女孩有一天告訴我:老師我覺得不開心。

原來,家裡最近正在搬家。整理舊家、再整理新家、丟東西、整理東西,搬家讓人費力又費心。真正讓她不開心的是,媽媽因病早逝,她成了家裡唯一的女性。爸爸認為她是女生應該懂事,父系家族的親戚經常耳提面命,說她是家裡唯一的女生應該要照顧爸爸,應該要把家裡整理好、把家事做好。

家裡其實還有一個只比她小幾歲的弟弟。但弟弟總是家裡最閒散的那一個,很多事只要說不會,就不用做。

那個周末,外頭下著大雨,她冒雨趕去新家,掛念的是要快快把新家整理好。到的時候,爸爸已經在那忙碌著,沒看到弟弟。

她問爸爸:弟弟怎麼沒來?

爸爸說:外面下大雨,就叫他不要過來。

她很困惑:那為什麼我要來?

爸爸很自然地說:叫他來也沒用,甚麼也不會做,妳比較幫得上忙,當然叫妳來。

這樣的狀況,相信很常發生在很多的家庭裡。她體貼著爸爸一個人要養家工作,心裡會抱怨,但多是悶在心裡,悶久了真的很不開心,也對親戚們因為她是女生,就要幫忙家務、照顧家裡的各種耳提面命感到厭煩。

女孩苦悶的心,還好在我這裡,能好好說一說,壓抑煩悶的情緒有地方宣洩,也才能如常生活,平安長大。

女孩的煩心,讓我很有感觸,我很想說:

親愛的父母,孩子不管是男生或女生都要一起做家事。

注意喔! 不是”幫忙”做家事,而是”一起”做家事。

讓孩子一起做家事,能培養孩子自理的能力、獨立、負責、對家的歸屬感…。

一起做家事能成就好多非常有價值的事。

還有,不要因為一次叫不動或做不好就放棄了。

你可能會說,叫不動乾脆自己做比較快。

你可能會說,叫比較聽話的比較省力氣。

你可能會說,笨手笨腳的只會幫倒忙。

請你先拿掉這些信念。允許孩子嚐試、做不好沒關係。

請記得你們是這個家的帶領者,你的放棄也在消極地鼓勵孩子不用承擔與負責。

更可能會因而削弱他學習自立、自我負責、面對挫折不放棄、克服困難的勇氣與力量。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男孩不用做家事,女孩要做家務的觀念已經不再適用。

全新的時代,我們既是男人也是女人,我們可以很溫柔也可以很有擔當、有力量。

很多時候真正需要接受新觀念、調整心態的是父母,不是孩子。孩子是許多大人們的老師。我真心這麼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