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是你

謝謝你是你

/盧慧紋諮商心理師

 

認識妳的時候,妳高三。總是穿著一身黑,眼裡臉龐有股憂愁,身上有層灰濛濛的外衣,妳把自己的光藏起來,無法好好呼吸難怪總要嘆氣。對於我能理解妳因為特殊的體質感到困擾,妳很驚喜。這份理解就像是一份深深的安慰,妳能坦然說出而不被視為古怪,妳說:有人能懂,真好。

 

妳曾經問我:老師,我要怎樣才能變得跟妳一樣?

 

我問妳:妳喜歡我身上的甚麼?

 

妳說:妳身上有光、自信、明亮、自由、快樂、又懂得好好照顧自己、管理自己。

 

我是這樣回妳的:在我身上妳看見的,也想成為的樣子,同時也在妳之內。在妳之內是光,妳同時也有著明亮燦爛、也能擁有自由快樂。

 

陪伴你一段時間後,妳變得不一樣了。不再總是穿著一身黑,有時是繽紛的碎花上衣,有時是神采奕奕的白T恤。笑容多了,戴了隱形眼鏡才發現妳有雙美麗的大眼睛。妳的光漸漸透出,整個人充滿光采。升上大學後搬到新學校住在宿舍裡,一開始睡得不是太好,依然還是會被不舒服的能量干擾。從小妳被灌輸太敏感不好、能感知到別人不能感知的是可怕的。然而恐懼只讓妳無助,抗拒自己的獨特與力量。

 

我們相遇後,妳因為被理解,恐懼少了,願意接納與信任自己。慢慢地,妳學會帶著尊重與周遭相處。跟著我的帶領你學習著如何解決困擾,能自己解決困擾帶給妳更多信心。漸漸地妳能坦然說困擾,卻沒有陷落在困擾裡。相反地,因為面對困擾反而強壯了你的心志,被小心翼翼收藏著的勇氣,開始在內在發芽、茁壯,長成一棵棵勇敢的小樹苗。

 

我們都相信著,有一天這些勇敢的小樹苗會長成你內在的大樹。穩定你的中心,支持妳往生命的旅程前進。

 

於是,我想鼓勵更多更多的男孩與女孩,你們心裡仰望的、也想成為的樣子,就是你們自身本來的面貌。在你們之內等待被活出來,你們是自信、明亮、自由與快樂。

 

更想鼓勵那些從小就有著敏銳感知力、纖細特質的男孩與女孩,有著靈敏的感知力一點也不奇怪,它本來就是自然的、也是我們的一部份。有趣的是,每個人的感知能力還長的不太一樣,有人是視覺很敏銳、有人是聽覺很發達、有人是觸覺很有感、還有人在嗅覺、味覺上很靈敏。每個人都不一樣,各有所長,這就是每個人的獨一無二。這個世界也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才顯得如此多元又多采多姿!

 

我想說:親愛的男孩與女孩,謝謝你是你。

 

我的老師阿格尼說:你能為這個世界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為你自己」。

 

去好好的認識自己,遇見自己,然後走上自己的路,成為你自己吧!

 

然後,最重要的是:請記得,要快樂!

 

關於服務

關於服務

/盧慧紋諮商心理師

我的學生問我:

老師我該怎麼看待教會總是說我們去給服務這件事?

 

這是個心思很純淨,熱愛動物、地球的新時代孩子。她的眼中沒有太多分別心,她對給服務這個詞感到困惑。對她來說,去給出服務像是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看別人,她覺得困惑也不舒服,她一點也不喜歡用高的位置看人。

 

我也是。

 

我認為,服務這件事是共同創造出來的。沒有別人,我們想給出的服務不會發生。我們做服務時,同時也是被服務的。許多人會發心去當志工,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也在被幫助。幫助與被幫助是雙方一起創造出來的美好。想幫助別人這件事,是需要時時保持覺知的。沒有清晰的覺知,很容易就落入我想幫助人這件事,其實是自己內在的需要,卻不一定是被幫助那一方的需要。

 

於是,我這樣回答她:

你不一定能改變所有人的想法,但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心念。你可以在心裡這樣練習,每一次跟著教會出去做事時,就在心裡跟每一個和你相遇的人們說:

 

謝謝你在這裡,支持我一起完成這個經驗。

謝謝我們在這裡,完成圓滿了這個過程。

謝謝你,謝謝自己,謝謝我們。

 

她喜歡這個練習,說要好好練習。

 

我們一起在地球生活,不分你我。你喜歡也可以時常在心裡這麼練習,謝謝每一天支持你完成每一件事的人們、空間、一花、一草、一物、天空、土地、整個地球的所有。

 

謝謝你自己,謝謝我自己,謝謝我們。

 

我是遺物整理師

我是遺物整理師

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

 

當農曆年過去,代表我們都活過了年前家內大清理儀式。

在清掃、整頓家居的過程,彷彿也代表我們整理了過去一年的自己:充滿回憶的物件、只想丟棄的廢物、或者想留又不敢留的記憶。

我們似乎嘗試在年復一年的儀式裡,留下與拋棄部分的自己。

那麼,在這一生結束的時候,你有想過自己會留下些什麼嗎?

 

整理的不只是物品還有與人的關係

《我是遺物整理師》的主角可魯,因患有亞斯伯格症,所以在人際互動與環境適應上有些受限,但在父親的引導下,可魯跟隨他一起擔任”天堂移居”的遺物整理師,專門協助家屬整頓亡者遺物,判斷什麼樣的物件需要留下、返還家人,藉此重整著亡者與家人間的連結。

突然間,因為疾病也因為意外,父親驟世,卻在遺囑中交代讓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可魯的叔叔,頂替自己加入天堂移居、同時照顧可魯。

才遭遇父親離世的變故、就得馬上適應叔叔加入自己的生活,這對可魯來說根本是世界級難適應的鉅變。

 

一步一步在撿拾他人遺物中拾回自己

看著這位渾身充滿地痞氣質的叔叔,可魯從一開始的拒絕靠近、到最後的接納親近,他們一同經歷了與世界重建關係的階段,在協助不同亡者做遺物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撿回自己與世界、與他人、與自己的關係。

撿回、重整並再建立。

 

只要仔細觀察遺物亡者就會讓你聽到他們想傳達的話如果沒有用心就會聽不到

獨居老死的婦人,原本與辛苦養大的兒子相依為命,兒子結婚後卻慢慢疏離彼此。

可魯在整理老婦人的遺物時,發現她每日行經的路線似乎傳遞某種訊息,他依著父親的囑咐、試著用心感受。

於是在可魯重走一段老婦人每日的行動路線後,才發現她雖捨不得穿兒子送的美衣、卻省吃儉用想為兒子訂做一身精美西裝。

有些愛的關係,並不真的會因為物理的距離而消散。

 

為了你我想成為比昨天更勇敢的人

在多元性向走到現在的今天,每個國家、文化、甚至家庭與個人,仍然對不同的情感質地有不同見解。

可魯見證被意外刺殺身亡的急診醫師、對他同性伴侶的愛與遺憾,那不被接納的情慾壓抑,在生命殞落時的錯過有多令人痛心?

我們以為總有以後,來不及說出口的也許下一刻便能好好表達,殊不知有時錯過便是過了。

 

眼前擺著一樣的東西有人看到愛有人卻看到恨

年邁無助、病痛纏身、幾乎被社會拋棄的夫婦,決定攜手共赴人生最後的階段:死亡。

叔叔指責了先生對自己與妻子進行的死亡行動;但若是能好好活著,誰會想要尋求死亡?

可魯讀著夫妻兩人留下的訊息,讀到的卻是佈滿愛的遺物。

若人的體內總是有求生與求死的兩種趨力彼此消長,或許就能解釋,不同的眼光會看到不同行動的意念。

 

雖然希望自己被記得但同時也擔心自己的真實面讓人失望更對當下的人生狀態感到心寒與憤怒

隨著可魯和叔叔一同經歷越多,彼此也越加靠近,在嘗試修復其他亡者和重要他人的關係中,他們也間接修復起自己的重要關係。

常常,我們對於他人的疏離,可能源自我們害怕真實的自己不被接納,卻又對無法掌控的未來束手無策,因此生氣憤怒、失望挫敗、遺憾心寒。

這時,若我們能有矯正性的人際經驗出現,便有機會修復過去受傷的感受,那也是心理實務工作中常試圖重建的任務。

在安全的互動中看見自己的傷、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與行動的連結,我們會有機會創造出滿意的生活型態。

可魯與叔叔間的彼此接納、叔叔與記憶中爸爸的和解,便是修復的契機。

 

可魯不是錯了只是跟其他人不一樣

在劇中,不只是可魯因為不善交際而被樹木的媽媽冷眼看待,叔叔也因監獄經歷被社會白眼,而他們遇到的不同亡者在自己的生命故事裡,都經歷著大小不一的偏見或歧視。

這些不友善的態度,來自人們心中對相異者的排斥。

大腦為了儲存各種資訊而自帶分類功能,又為了方便取出使用,在分類的過程中簡化某些訊息,讓我們得以在接收到刺激時能迅速反應,同時造成 #刻板印象 的產生。

原先沒有絕對好壞的刻板印象,在社會的行進中部份成為有傷害性的標籤,而破除這些負面標籤的方法,則是更深入地了解、重組大腦中的認知訊息、才有機會影響對該刺激的情緒感受。

我們會有機會不再因為誰不同、而化約成狹隘的對錯評價。

 

不一樣就只是不一樣

————————————

同場加映:迷鹿小姐的日常哲學X微醺謐時光podcast

《新春斷捨離-我們一起心整理 ft.淳頤 x 聖榮 心理師》: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zs7m5q0ozh0832nttube6m

擁有“#整理師(JALO)”證照的心理師,不只能協助人們整頓生活環境,在整理家居的過程中,也整理了堆砌各種雜物的心理空間。

如果你也看過韓劇“遺物整理師”,也許會發現帶有回憶的物品與人的關聯相當緊密,運用 斷捨離的整理概念,釐清丟不掉的背後有什麼心理動力,進一步看到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如何形塑我們的自我概念。

最後,分享三個重要的整理技巧,讓我們都能除舊佈新、迎向嶄新的一年!

 

重要的不一定是對錯而是關係

 

 

 

粉專全文:https://reurl.cc/Lm13Z4

 

身體的傷心理都知道:四樓的天堂

身體的傷心理都知道:四樓的天堂

身體的傷心理都知道四樓的天堂

 

你有多久沒注意到自己身體的變化?

你知道這副軀體無時不刻都在與我們做溝通嗎?

台劇〈四樓的天堂〉裡,推拿師天意總在與客人的互動中,解讀他們身體散發的訊息、再轉譯給身體的主人聽。過程中天意難免會吸收到客人身體的情緒,偶爾也會引出天意心底深處想忽視的回憶,因此他也需要屬於自己的放風時刻,喘一口氣、整頓身體與心靈,再好好地為下一位客人疏通淤積在身體各處的能量結。

 

每個人身體都有一個結

每個堵塞在身體的結,都反映了心理的淤積:曾在親密關係中受傷的心理師難以自在與他人擁抱、害怕再被拋棄的塗鴉客有僵硬的胸口與肩頸、對自己性身體感到懷疑厭惡的麵包廠員工嚴重駝背、擔心自己不夠特別的歌手穿頂天跟鞋讓雙足發炎……。

那你呢?

你有讀出身體此刻的結在跟你訴說甚麼嗎?

 

人必然有病人因病而完整

當心靈與身體如此靠近、生活中又必然經歷各種壓力,這些自心理產生的能量便會於身體各處流竄,超過負荷則淤積成結,因此身體的病痛無法避免,重要的是我們能否看見。

這個概念與精神分析取向創始者Freud的基本人性觀很相似: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症狀,那是一個光譜,差別只是誰輕誰重。所有情緒與症狀都有功能,當我們能解讀它時,就有機會看到更多可能。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跟天意一樣擁有自己的紓心時刻,一段與自己共處的時間,好好感受、理解、接納並調整身體打上的結,那些堵塞都在與我們對話,請好好傾聽它。

推薦各種呼吸練習,將注意力拉回我們此時此刻的身與心,還記得過去迷鹿小姐曾分享過的呼吸小練習嗎?

(1)請閉上你的雙眼,

(2)先把肺部的空氣吐乾淨,在腦中想像要畫一個正方形,

(3)慢慢吸氣,在腦中想像從左到右畫一條橫線,

(4)再慢慢吐氣,想像自橫線的右端點畫下一條直線,

(5)繼續慢慢吸氣,從直線底端向左再畫條橫線,

(6)慢慢吐氣,從橫線左端點向上畫直線連接到起始點。

如此反覆,伴隨穩定的呼吸與吐氣、在腦中持續畫著正方形,直到感覺自己身體緊繃下降、或心情開始平復就可以結束。

 

讓我們持續,與身體對話。

 

 

粉專全文:https://reurl.cc/zZy8Ve

 

「初談」是什麼?是開始諮商了嗎?要準備什麼

「初談」是什麼?是開始諮商了嗎?要準備什麼

來訪者在預約心理諮商時,可能會在網頁上預約諮商流程文字中,或是從電話預約的行政人員那都會提到「初談」這件事,相信很多人對於「初談」是什麼會有很多的疑問,「初談」是不是就是開始諮商了?主要的目的是什麼?要準備什麼等等?

「初談」(intake)是預約第一次諮商前,由正在接受專業訓練的實習心理師或合格心理師透過面談或電話,藉由10~15分鐘左右的時間瞭解來訪者的基本資料、評估基本身心狀態、瞭解來談議題和安排諮商時間的一個流程。初談在不同的諮商場域或機構其目的仍有些差異,像是在學校諮商中心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初談很重要的目標是做一個分級和資源優先順序的評估和安排,以及辨識學生是否有高風險的狀況,心理師可以及時做適當的處遇和資源的連結。而在社區的心理諮商所,則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目的:1)瞭解預約民眾想要談的主要議題,安排合適的心理師。2)評估民眾是否有高風險或急性症狀(傷害自己或他們、急性情緒不穩的狀態等)的情況,需要即時處遇和醫療或其他資源的連結和提供。3)對於心理諮商的瞭解、動機和期待的討論,有助於後續諮商的成果。4)對於來訪者有特別需求和想要詢問的問題,都可以在初談時提出。5)協調和安排第一次會談時間。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初談是在第一次諮商前,對來訪者和心理師有一個可以先互相瞭解的機會和架構。但特別要說的是,在實務上多數心理諮商機構初談的心理師(通常是值班的心理師)和之後為來訪者安排的心理師是不同的,因此預約者可以有的一個準備是在初談時,遇到的是初談心理師在10~15分鐘很短的時間,針對一些基本的情況做簡單扼要的提問和回答,來訪者真正想要深入探索和深談的議題,主要還是在第一次諮商開始之後才真正的開始進行。另外,預約者付諸行動打電話或上網預約諮商,在某個程度上是對於更積極的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困擾,想要獲得更滿意的自我和生活狀態有所動機和準備了,初談是心理專業訓練的一環,都會是由心理專業人員來進行,因此預約者只要放輕鬆心情用開放的態度回應初談者的提問即可。

希望以上對於「初談」的說明,對於想要預約心理諮商的來訪者,對這個過程有更多的瞭解和情緒心理上的預期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