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1, 2023 | 錢映融 臨床心理師
我們的生活裡充斥著各種情緒,悲傷、失望、焦慮、煩躁,但也有興奮、熱情、祥和寧靜。我們一方面相信情緒很重要,值得我們重視並處理,但一方面又認為情緒會對我們忙碌的生活造成阻礙。
有時候我們的感受可能是一團混亂、麻煩、令人困惑,甚至是難以控制的,以至於有時我們可能會被自己的情緒嚇到,而試圖隱藏或否認自己的情緒。
我們把情緒壓扁、裝作若無其事,我們不允許自己感受到情緒。我們嗑光了一整袋餅乾、滑了一整天手機、在重視的人身上情緒爆發、感覺跟他人愈來愈疏離,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當我們剝奪自己感受的權力時,隨之而來的是一長串我們不想要的結果。我們逃避不想要的情緒,卻使那些感覺慢性地、微微地發酵,這些潛在的情緒無法被有效地表達和釋放,於是慢慢滲入到意識中,影響我們的思緒與生活。
不允許自己哭泣與感受悲傷的人,可能會陷入無止盡的鬱鬱寡歡與意志消沉;不允許自己感受並釋放憤怒的人,可能處在長期的怨念、敵意與自我批判中。
當我們習慣逃避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便失去分辨自己感受的能力。當我們無法分辨、理解或用言語表達感受,就不可能對它有任何作為。
以下五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情緒:
1.辨別(Recognizing):分辨我們自己及他人的情緒。
2.理解(Understanding):釐清引發情緒的原因,並了解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跟決定。
3.標記(Labeling):用精確的詞彙來標明情緒。
4.表達(Expressing):能夠依據情境、對象及社會脈絡,選擇自己要如何表達情緒。
5.調節(Regulating):找到實用的策略來接納與管理情緒。
參考資料:
馬克.布雷克特(2020)。情緒解鎖。臺北市:天下雜誌。
彼得.沃克(2022)。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臺北市:柿子文化。
11 月 21, 2023 | 錢映融 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我經常覺得很煩,生活、工作,想到什麼都覺得煩。」
「心理師,有時候我會突然很憂鬱,雖然沒有嚴重到憂鬱症,但就覺得心情很差,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感到生活中一再出現類似的情緒困擾,可能是煩躁、焦慮或反覆陷入消沉。
這些情緒可能一開始不明顯,但隨著出現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或情緒持續的時間愈來愈長,逐漸地開始對你產生困擾。
要釐清自己的情緒困擾,第一步可以嘗試從撰寫情緒日誌開始,記錄下你所經歷的情緒事件,以及你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回顧情緒日誌時,可以觀察兩件事:
一、辨識出那些長期一再出現的情緒;
二、觀察你通常採用的回應方式及其結果。你的回應有助於改善你遇到的困擾嗎?你採取的回應方式通常讓心情變好或是更糟?
透過撰寫情緒日誌,我們學習做自己的情緒調查員,除了有助釐清自己的情緒狀態,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面對情緒困擾,我們還可以採用哪些不同的回應方式呢?
參考資料:
馬修.麥凱、傑弗瑞.伍德、傑佛瑞.布蘭特利(2013)。辯證行為治療技巧手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11 月 21, 2023 | 錢映融 臨床心理師
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如果爸媽高興,我就好過;如果爸媽不高興,我就會不好受。因此,我最好找出讓爸媽快樂的事,並照著做,最好還要找出讓爸媽不高興的事,並不要那樣做。」
從幼兒期開始,父母的訓示、行為舉止,以及我們幼時的感受和反應,都保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共同構成所謂內心的小孩。
父母和我們的內心,都隱藏著一個小孩,時常出來指揮父母和我們的行為。當我們日漸茁壯獨立,父母內心的小孩通常並不樂意,因為獨立意味分離和不受控制。然而,為人父母者的職責是幫助子女發展成獨立自主的人,如果他們足夠成熟,便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子女發展成為個體的過程中,產生很大的輔助作用。
但有些父母可能還不夠成熟,當子女逐漸脫離他們時,他們內心的小孩會感受到強烈的威脅,而有反對、爭執、傷心,或憤怒的反應。而我們內心的小孩為了避免讓父母內心的小孩不開心,就會不自覺回應父母內心的小孩,發展出一種特殊的相處模式,讓彼此保有持續不斷的緊密連結。
這使我們雖然年齡增長,但內心的小孩仍與父母的小孩緊密糾纏在一起,無法獨立。
與原生家庭的緊密糾纏有兩種類型:第一型是取悅父母且屈服於他們,並因此將父母的欲望和需求擺在第一位,而不顧自己的需求與欲望。
第二型正好相反,一個人如果完全疏離父母,或怒罵、威脅,這也是與父母緊密糾纏的一種形式,因為這些行為說明父母仍對我們有莫大的控制力,能夠控制我們的情緒、擾亂我們的心神。
你可以根據下表檢視自己的情況,如果這些行為當中有兩項以上符合,表示與父母的緊密糾纏可能依舊是你生命中的課題。
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我的行為表現是:
我不斷與父母爭執,讓他們知道我才是對的。
我不斷做出能凸顯我是獨立個體的行為,這是父母不樂意看見的。
我經常向父母咆哮、吼叫或咒罵,好讓他們知道無法控制我。
我經常必須克制自己,避免攻擊父母。
我已經和父母切斷關係,不再來往。
無論我的感覺如何,常屈服於父母的意見。
我鮮少告訴他們自己真正的感受。
我經常表現我們之間相安無事,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與父母共處時,我經常虛偽、做表面文章。
我常因罪惡感或恐懼,才做跟父母有關的事,而不是出於自由選擇。
我想辦法要改變父母。
我很努力讓父母看見,並了解我的看法。
與父母有爭執時,我經常傾向息事寧人。
為了取悅父母,我經常犧牲自己的生活。
我一直是保守家庭秘密的人。
我們是社群中的一份子,沒有人可以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健康的人際關係需要某種程度的相互依存,跟父母之間的牽絆並沒有錯,但應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你們之間的牽絆是出於愛、關懷跟尊重,抑或是罪惡感、恐懼與怨憤?
心理獨立並非表示跟父母切斷關係,而是你既是家中的一員,也是獨立的個體。換句話說,你做你自己,也讓父母做他們自己。
參考資料:
Howard M. Halper(1994)。割斷臍帶做大人:孝順父母,也勇敢地創造自己。臺北市:遠流。
蘇珊.佛沃、克雷格.巴克(2003)。父母會傷人。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蘇珊.佛沃、唐娜.費瑟(2017)。母愛創傷。臺北市:寶瓶文化。
11 月 21, 2023 | 錢映融 臨床心理師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成人,成為一個堅強、獨立而有能力的人;然而隱藏在父母內心的小孩,卻也希望他們的孩子仍然脆弱,依附於他們、需要他們,並且順從他們。
父母希望孩子依附在自己身邊,並不表示他們就是「壞」父母,每個人內心都隱藏著一個小孩,渴望佔有並抗拒改變。只是我們期盼父母盡可能選擇成熟的一面,支持孩子的獨立。
父母內在的這兩種力量會有不同程度的消長,並且傳遞給子女不同的訊息。有些訊息能幫助子女成長、適應這個社會,但其中也有些訊息,則是父母內心的小孩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提出,這會使子女在發展成獨立個體的過程中受到束縛。
請閱讀以下訊息,並在引起你共鳴的項目前打勾,請注意,這些訊息不一定是透過語言傳達,父母可能只是在對你不滿時表達出特定的行為(如:嘆氣、輕蔑的眼神、沉默不語)便能傳遞這類訊息。
要你承擔他人人生的訊息
- 你就是我人生的一切。
- 我不需要別人,只需要你。
- 我只能依靠你了。
- 你得幫我想之後的人生該怎麼辦。
貶低你的訊息
- 你好自私。
- 你一定有甚麼毛病。
- 你不可能有什麼成就。
- 你只是我的負擔。
- 如果你是一個更優秀的人,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了。
維持他權威的訊息
- 我的感受比你重要。
- 你身為子女就得照顧我/服從我/尊敬我,也就是只能照我的方法做事。
- 孝順代表永遠不得對我不滿。
- 你沒有質疑我或說我壞話的權利,畢竟是我給了你生命。
綜觀這些訊息,你會發現是在貶低你、維持他的權威、推卸他本該扛起的責任,強調的多半都是「你對他」的義務,卻很少強調「你對自己」的責任,更遑論引導你走向獨立自主。
若你在閱讀時感到熟悉,甚至出現父母的聲音與表情,或許這類訊息在你的體內流動已久,同時也設定了你隨之而來一連串的反應或感受(例如:想到父母的反應便感到有罪惡感、難過、煩躁、害怕)。為了解除這些訊息的束縛,辨識出這些訊息的影響力便是關鍵的一步。請想想看,這些訊息是怎麼影響你的情緒和行為,以及你一直以來是如何回應父母的這些訊息?是否總是有某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呢?
參考資料:
Howard M. Halper(1994)。割斷臍帶做大人:孝順父母,也勇敢地創造自己。臺北市:遠流。
蘇珊.佛沃、克雷格.巴克(2003)。父母會傷人。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蘇珊.佛沃、唐娜.費瑟(2017)。母愛創傷。臺北市:寶瓶文化。
11 月 14, 2023 | 最新消息
(2024年2月春季班)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3fvJQHnFPSkwxFew7
【課程詳細資訊】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lbteb0iSRtsSx8r2pEGvaO1i90P6ztuLTMGWV0pXpA0/edit?usp=sharing
◤ 線上課程_吳麗娟教授/資深諮商心理師 (IP第十期 2024年2月春季班)
「人際歷程治療與系統取向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特別推薦給想學習將「人際歷程治療及系統理論」
應用在個別治療的工作者
衷心期盼~大家得到的不只是「知識」
而是「成為那知識」!
吳老師用身教,來分享理論~希望你同時也能
「經驗到」理論在講的內容
有「知識成為自己一部分」的示範
有「原理原則」可遵循
有「知識與生命經驗相融」後的分享
相信這是書本上📖,學不到、看不到的喔!
歡迎參加這個
不僅是「諮商專業提升」的課程
更是幫助大家「如何成為更完整的自己」的課程
【上課資訊】
▴上課日期: 02.17(上課時間19:00-22:30)、02.24、03.02、03.09、03.16、03.23、03.30、04.13、04.20、04.27、05.04、05.11、05.25、06.01、06.08、06.15 (最後三次上課時間19:00-22:30)共16次,50 小時
▴上課時間:周六晚上19:00-22:00(3小時),第一次&最後三次上3.5小時
▴上課地點:視訊方式上課(使用軟體為Zoom,請找能自由說話的場所進行視訊上課)
▴參加資格:助人工作者,相關系所研究生,對人際歷程治療有興趣者
▴課程人數:上限50人,未滿8人暫停開班,額滿即停止報名 (主辦單位及授課老師仍保有最終決定人數及調整上課時間之權利)
▴課程學費:25,000元 (如有分期付款需求請email詢問細節)
▴洽詢報名 Tel: 02-2535-1370 |0919-589-142|kathryn253@gmail.com 林小姐
本課程由謐時光心理諮商所主辦;延伸工作坊協辦。
▴ 報名期限 : 額滿即停止報名
#謐時光心理諮商所
#人際歷程治療與系統取向治療
#吳麗娟老師
#桃園南崁
講師簡介

吳麗娟博士╱資深諮商心理師、師大心輔系兼任教授
麗娟老師從1994年回台後,便致力於人際歷程治療的推廣,2000年開始加入系統取向家族治療的內容繼續推廣IP,多年來在馬來西亞、澳門、大陸、台灣進行許多的演講、工作坊與教學。麗娟老師是美國Oregon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1994)、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1985)、師大教心系學士(1980)。擁有台灣諮商心理師證照(2004)、台灣輔導及諮商學會認證督導。曾任台北市明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三年(1980-1982),台師大心輔系專任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美國Oregon大學DeBusk中心治療師、督導,美國Oregon大學學生諮商中心治療師、督導,華心系統取向治療講座講師(2010-2017),北市專輔督導(2011-2021)。
曾獲得師鐸獎與傑出教學優良獎。目前仍是台北市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諮詢顧問(1994-迄今),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2010-迄今),各公私立大專院校、各級學校兼任督導、講座(1994-迄今),各級法院、行政院、輔導各機構講座(1994-迄今),師大心輔系兼任教授(2014-迄今)。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