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歷程治療與系統取向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第十期)

「人際歷程治療與系統取向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第十期)

(2024年2月春季班)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3fvJQHnFPSkwxFew7



【課程詳細資訊】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lbteb0iSRtsSx8r2pEGvaO1i90P6ztuLTMGWV0pXpA0/edit?usp=sharing



◤ 線上課程_吳麗娟教授/資深諮商心理師 (IP第十期 2024年2月春季班)

「人際歷程治療與系統取向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特別推薦給想學習將「人際歷程治療及系統理論」
應用在個別治療的工作者
衷心期盼~大家得到的不只是「知識」
而是「成為那知識」!
吳老師用身教,來分享理論~希望你同時也能
「經驗到」理論在講的內容
有「知識成為自己一部分」的示範
有「原理原則」可遵循
有「知識與生命經驗相融」後的分享
相信這是書本上📖,學不到、看不到的喔!

歡迎參加這個
不僅是「諮商專業提升」的課程
更是幫助大家「如何成為更完整的自己」的課程


【上課資訊】

▴上課日期:  02.17(上課時間19:00-22:30)、02.24、03.02、03.09、03.16、03.23、03.30、04.13、04.20、04.27、05.04、05.11、05.25、06.01、06.08、06.15 (最後三次上課時間19:00-22:30)共16次,50 小時

▴上課時間:周六晚上19:00-22:00(3小時),第一次&最後三次上3.5小時

▴上課地點:視訊方式上課(使用軟體為Zoom,請找能自由說話的場所進行視訊上課)

▴參加資格:助人工作者,相關系所研究生,對人際歷程治療有興趣者
▴課程人數:上限50人,未滿8人暫停開班,額滿即停止報名 (主辦單位及授課老師仍保有最終決定人數及調整上課時間之權利)

▴課程學費:25,000元 (如有分期付款需求請email詢問細節)
▴洽詢報名   Tel: 02-2535-1370 |0919-589-142|kathryn253@gmail.com 林小姐

💜本課程由謐時光心理諮商所主辦;延伸工作坊協辦。

▴ 報名期限 : 額滿即停止報名

#謐時光心理諮商所

#人際歷程治療與系統取向治療

#吳麗娟老師

#桃園南崁

講師簡介

image 謐時光心理諮商所

吳麗娟博士╱資深諮商心理師、師大心輔系兼任教授

     麗娟老師從1994年回台後,便致力於人際歷程治療的推廣,2000年開始加入系統取向家族治療的內容繼續推廣IP,多年來在馬來西亞、澳門、大陸、台灣進行許多的演講、工作坊與教學。麗娟老師是美國Oregon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1994)、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1985)、師大教心系學士(1980)。擁有台灣諮商心理師證照(2004)、台灣輔導及諮商學會認證督導。曾任台北市明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三年(1980-1982),台師大心輔系專任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美國Oregon大學DeBusk中心治療師、督導,美國Oregon大學學生諮商中心治療師、督導,華心系統取向治療講座講師(2010-2017),北市專輔督導(2011-2021)。

     曾獲得師鐸獎與傑出教學優良獎。目前仍是台北市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諮詢顧問(1994-迄今),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2010-迄今),各公私立大專院校、各級學校兼任督導、講座(1994-迄今),各級法院、行政院、輔導各機構講座(1994-迄今),師大心輔系兼任教授(2014-迄今)。

你討厭的人藏著你需要的部分

你討厭的人藏著你需要的部分

 「他很勢利眼,工作表現多數是靠關係,只對有資源的人笑臉迎人,好討厭。」

「為什麼他工作可以這麼混就過關,然後我就要這麼辛苦?不認真的人好討厭。」

你遇過明明現實上沒有得罪你的地方但你很討厭的人嗎?首先這真的很不舒服,大部分人選擇而遠之,然而有時無法遠離,就得學習如何相處了,相處時要隱藏自己的感覺很累,要如何改善對這樣的人的觀感呢?

認回與整合,不喜歡的感覺就會減少

要一直要排除無視對方,很難成功的。能減少討厭的方法是「向對方學習」。我知道,有人第一反應是:我討厭他,為何要向他們學習?其實任何特質都有其優點,學了以後發揮其優勢,別發揮到劣勢,生活會更順遂。更心理學的說法是:「我們討厭別人,是因為看到他們身上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的,因為我們討厭自己那部分,而討厭起別人。」唯有「認回」與「整合」那些部分,我們才能重新接受別人。然後,壞人不再那麼壞,好人也不再那麼好。

認回與整合特質有5個步驟:

  1. 承認自己的不舒服和討厭對方。

找出他們身上你討厭的特質,並且用中性語彙描述之。以本文開頭的例子來說:勢利眼可以描述成「結交與善用人脈」;不認真做事可以描述成「放過自己」。

  1. 找出你和他們相反的特質,回想過度使用時,曾出現過什麼問題?

如:我不使用人脈,什麼都靠能力來爭取,長久下來不容易被看到,真的很累;我做甚麼事情都認真負責,就連工作上某些小事或表面工夫都要認真到底,反而失去了心力做更重要的事,這樣真的好嗎?。

  1. 那些你沒有的特質,可以帶來什麼好處是你需要的?

如:成人世界不再是什麼都有客觀考試來鑑別能力,人脈可能讓你能力更容易被看到,人脈槓桿可以讓做事更簡單;不認真在人生某些時刻是有必要的,某些沒有太大實質意義的工作內容或是芝麻小事,這時太認真反而找麻煩給自己,甚至占用了心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1. 想想別人的特質若用在你身上,如何發揮更好?要提醒自己別誤用。

例如:善用人脈你可以讓自己能力更容易被看到,而非走後門。對於流於形式或是意義不大的工作可以放過自己,簡單完成,重要的事情的確還是要認真做。

  1. 如果要實踐這特質,你第一步可以做什麼?

生命不可能追求完美,但可追求完整,特質整合後,心情自然會舒暢安適。因為你能接納自己,就能接納別人。這是長期人生功課,共勉之。

全能父母的風險

全能父母的風險

 

當今台灣父母物資相對上一代充裕,孩子生得更少,也更有資源與餘裕栽培孩子,加上現在更有親職教育的觀念。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做得比自己的父母更好,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親職教育講座,無非不是希望可以教養出更全面的孩子,盡可能減少成長過程中的困難。老師教不好,立刻去跟老師溝通教不好;和同學關係不好,立刻去找導師協助處理。孩子出了一些個性或關係的問題,都立刻指向:「是不是我沒教好?」接著就是詢問,我怎麼做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

挫折在成長中的正面意義

我可以感受到這些父母的焦慮與殷殷期盼,大家都希望當最好的父母,有多少資源就給,能幫多少就幫多少,希望孩子在最少的阻礙中身心健全長大。也希望父母做越多孩子過越好,盡可能不要減少困難。然而,挫折在成長中是有意義的,這意義在於讓孩子發展出能力去克服,功課聽不懂,適度給孩子想辦法去請教老師和同學討論。人際關係有困難,不用急著介入,讓孩子有一些嘗試與努力。只要不是過度嚴重到生活心情造成極大困擾,要保留一些機會「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太嚴重的困難時,再出手協助。

筆者曾經見過一些父母,焦慮自己的孩子都到大學了,還不會洗衣服怎麼辦?成績不好怎麼辦?朋友很少怎麼辦?老師怎麼都不幫忙安排?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這麼懂事,我家孩子都長不大?然後回頭去幫孩子處理這些問題。

答案是:「因為父母全能,青少年時都幫孩子移除掉困難,沒讓孩子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現在他們相對無能。」

父母適度的無能有助發展孩子的潛能

這就是全能父母的風險:孩子沒機會長大。而唯一能讓孩子長大的方式是,讓他們遭到困難時,喊著害怕不知所措之時,父母要能先穩住心情,對孩子有信心與祝福。給他們自己想辦法,頂多給方法,實踐要由他們自己來。孩子喊著「不會」和「害怕」時,相信這是暫時的困難就好,讓孩子用這個力量去發展解決的辦法。簡而言之,父母有時也要勇於無能和放心,孩子才會有能和長出信心。親職教育目的不是要父母當全能的父母,而是當夠好的父母就好,留一些功課給孩子自己做。這就像蝴蝶羽化之時,必須要靠自身力量破繭,和奮力張開翅膀,才能美麗飛舞,此時若是幫牠剪破繭,拉開翅膀,牠就永遠飛不起來了。畢竟解決問題都是從不會變會,害怕就變不怕了。你也是,不是嗎?

金錢是否買得到快樂?

金錢是否買得到快樂?

金錢與幸福的關係,看看研究怎麼說

金錢能否買到快樂,這是個老問題了,大家都希望有錢,但真的只要有錢就會快樂嗎?又或者除了金錢,什麼可以讓我們更快樂呢?

正向心理學有一項研究顯示,以2010年的美國人而言,幸福感的確會隨收入提高而增加,而年收達到75,000元者(超過當年年收平均),幸福感就幾乎不會再提升了。甚至高過一定程度時,幸福感反而開始降低。

對於無法支付生活所需的窮人而言,金錢真的可以買到快樂,然而基本物質需求到達一定程度時,金錢越來越難買到快樂,以前你吃500元大餐很快樂,現在你吃1,000元大餐,你的快樂並沒有翻倍。

收入增加,可以買更大的房子車子時,真的會短期內變開心。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幸福感都開始降低,理由無他,就是人類最偉大的機制之一:「適應」。沒錯,我們能適應痛苦,也能適應快樂。讓我們對快樂無感。想想看,小時候你可以買新玩具,吃巧克力時,就可以感到無比幸福,現在你長大了,可以買更貴的玩具,吃上千元大餐,但你卻感受不到以前的快樂。 

除了金錢,什麼可以換到快樂?

而另一項超過追蹤多達754多人,長達70年的幸福感研究裡,發現「長期」的幸福感,只和「關係」的品質有關,和收入無關。有幸福婚姻或深交的朋友圈者,幸福感最高,儘管他們收入不是這群受試者最高。

也就是說,擁有好品質的關係者,長期下來才是幸福的人,而且老年同時也防大腦退化與失智發生率。而關係不幸福或孤獨者,儘管收入優渥,還是常常感到痛苦悲哀,連帶大腦也退化更快。

這情況也發生在尋求自費心理諮商的個案身上,通常這些個案收入還算不錯,甚至是高收入羨煞旁人,然而心底卻始終有種不安,家庭或是親密關係也難過關。

幸福的關係到底怎麼產生呢?簡單來說,你跟別人的關係好不過你跟你自己的關係。你可以發現自己夠好,也比較能看待別人還夠好,也比較不會過度努力在不幸福的關係上。想要長期的快樂,好好努力在與自己的關係上吧!

當「心」感冒了– 談職場中憂鬱症的陪伴

當「心」感冒了– 談職場中憂鬱症的陪伴

李文倫  諮商心理師

40歲的阿中是一位已婚,有兩個小孩的上班族,當業務已經十幾年,每年業績都是同儕中的佼佼者,很受主管的器重和賞識。三個月前開始出現睡不著的情況、胃口食慾也變得不佳、對工作覺得提不起勁,明明和以往一樣的工作量,卻感覺特別地疲憊和吃力、開會時也發現自己無法專注、很多業務上的決策變得猶豫不決、直到在業務報告上頻繁出現不應該會出的錯誤,才在主管的勸說下就醫。32歲的莉莉剛升主管不到半年,最近開始發現要起床上班變得異常困難,甚至開始出現一週中遲到了2-3天,坐在辦公桌前回email竟莫名的掉淚想哭,想說約幾個要好的閨蜜聊聊天會好一點,但和好朋友出去竟然也不覺得像以前一樣有開心的感覺,平常喜歡逛街看電影也覺得沒有興趣,只想躲起來遠離所有人,這個情況持續了兩個多月都不見好轉,莉莉把自己的狀況貼在匿名社群中,網友們提醒她可能是情緒生病了,要她趕緊就醫。

上述的案例在職場中都是很可能發生在我們周遭「憂鬱症」的臨床徵兆。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台灣105年至107年憂鬱症人數逐年緩步成長,從105年約38萬人、106年約39萬人、到107年約為40萬人。另外,若以年齡區分,憂鬱症患者以45-64歲居多。以107年為例,45-64歲約有16萬人,相當於每三位憂鬱症患者,就有一人是4564歲,男女比大約12,也就是說,女性憂鬱症患者人數高出男性一倍,且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上述這些概略的統計數據讓我們知道,對於「憂鬱症」的瞭解和陪伴,是在職場中的我們都需要一起來關心的議題。

    通常我們遇到某位同仁骨折或盲腸炎,要去理解和同理對方在康復期中,對工作的影響和提供支持,相對是比較容易的。但當「心」生病了,因為看不到也摸不著,尤其從外表看起來就是好好的,根本不知道病在哪裡,因此很容易忽略了身心情緒疾病對人的影響,而容易歸因於是不是偷懶、想太多、或是抗壓性低等性格造成的。殊不知憂鬱症其實和感冒一樣,其異常的疲憊感、失去正向的愉悅感、情緒起伏等,所造成憂鬱症各種典型的症狀,其實就和感冒的咳嗽和打噴嚏一般,並非靠個人意志力可以控制的或是更努力就會恢復,而是同樣需要一定的休養和復原期,才有機會回到健康的狀態。因此當我們有更多對於憂鬱症正確的認識時,我們就更有能力可以對我們自己或身邊的親友同事在需要時提供需要的支持和陪伴,下面提供幾個方向,可以作為憂鬱症陪伴時的參考:

  1. 需要先喊「卡」的鼓勵:往往我們是好意想要說一些正向的語言來激勵憂鬱症的朋友,但這些鼓勵的效果可能是適得其反的,因憂鬱症的人能量低沒力氣就是很主要的症狀。因此像是「你要繼續加油、努力就能克服」、「你要堅強,不要當草莓族」、「要勇敢面對自己,逃避沒有用」等話語先忍住喊卡。
  2. 「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當我們要面對或陪伴憂鬱症的朋友時,常常會很擔心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很怕說錯話刺激他們。其實最好的陪伴就是傾聽,專心的聽他們說想說的,甚至就只是靜靜的陪伴。
  3. 可以怎麼回應或說些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很著急想要把受苦的對方拉出來,或是很熱心的想要幫忙解決問題等,因此很容易直接給建議。可以試著把自己當作一面鏡子,適當的反映和回應對方的心情即可,例如:原來如此,我想你可能很無助。

每個人先關心留意自己的身心健康,行有餘力再關心身旁的他人,就可以為職場的身心健康建立起更安全的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