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謐時光全職實習心理師招募

113年度謐時光全職實習心理師招募

📣📣謐時光全職實習生開始招募囉!!

一、實習資格:

1. 目前就讀國內、外大學諮商輔導相關系所碩士班,尚未全職實習者。

2. 具有社區諮商所諮商實習、跨域合作或實際工作經驗者為佳。

二、招收名額:

1. 全職實習:2名(得視情況和適配性不足額錄取)

三、實習地點:謐時光心理諮商所(桃園市蘆竹區南昌路270號7樓)

四、實習時間:自113年7月1日起至114年6月30日止

1. 全職實習——以每週32小時為準,為期一年為原則,合計至少1500小時

五、實習工作與內容:

1. 電話初談和民眾諮詢

2. 個別諮商、個別諮詢、伴侶諮商(需修習過伴侶諮商3學分或50小時以上相關課程者)。

3. 團體諮商、課程/工作坊、演講之規劃與執行。

4. 社區心理衛生、網路經營等社區推廣工作。

5. 一般諮商行政及臨時交辦事項。

6. 社區諮商所營運相關學習。

六、實習權利與義務:

1. ​ ​ 本所將提供實習心理師:

(1) 提供每週1次,實習期間共50小時個別專業督導(需負擔部分督導費用)。

(2) 實習期間提供行政督導,以及不定期團體研習/團體督導/工作坊/讀書會等專業進修課程。

(3) 提供未來職涯規劃成為行動心理師的經驗分享和傳承。

(4) 所內定期舉辦聚餐和休閒活動,行政值班期間享用所內零食與飲料。

(5) 實習期滿且通過本中心考核,頒予實習證明書。

2. ​ ​ 實習心理師之義務

(1) 需接受基礎職前訓練和課程(由諮商所開課和規劃,訓練與課程將會在開始實習前一個月協調),並配合實習期間中心開會之時程。

(2) 完成諮商實習相關紀錄和報告。

(3) 完成所內交辦之行政工作、報告與交接,並回報所內主管。

(4) 恪遵專業倫理守則、中心工作規範及實習規定,若有違反專業諮商倫理、工作態度不佳或有重大過失,經中心會議認定者,將終止實習契約。

(5) 如因外展和接案需要,需自備交通工具。

七、應徵方式:

1.備審文件(下列資料總頁數請勿超過15頁,並以PDF檔,寄送至Email:zoe.lee@metime270.com)

(1) 履歷表(含電話、e-mail以利第二階段面試通知)

(2) 自傳

(3) 實習計畫書(含實習動機、規劃、學習目標與期待等)

(4) 諮商實務反思心得(研究所期間個諮、團諮等實習心得)

(5) 研究所歷年成績單

(6) 所屬學校之「諮商專業實習辦法」

(7) 可檢附其他有益審查資料(例如:推薦函、專業進修證明、其他語言、工作、專業等證明文件)

2. 收件截止日:備審資料最晚截止日為113年1月7日(週日)晚上23:59前,請Email備審文件至zoe.lee@metime270.com。備審資料寄出後三天(不包含您寄出當天),諮商所會回覆Email通知是否通過第一階段書面審核。如通過者將同時收到第二階段「面試邀請通知」;備審資料未通過者,同樣會以Email告知。Email郵件標題請註明:「應徵謐時光全職實習心理師+應徵者姓名」。

3. 第二階段面試時間:

(1)面試時間:112年1月14日(週日)13:00-16:00(包括團體面試與個案演練)。

(2)面試地點:桃園市蘆竹區南昌路270號7樓 ​ 謐時光心理諮商所

(3)錄取通知:112年1月20日前將以Email發送「錄取/備取通知」,錄取者需於三天內完成簽約手續,若未完成手續者視同放棄。

(4)相關詢問請洽:謐時光電話03-3128327 或Email:service@metime270.com

對工作失去動力了嗎

對工作失去動力了嗎

工作除了帶來經濟上的收穫,同時也是我們滿足內在需求很重要的途徑。

Super(1970)提出15種工作價值觀,代表了與工作有關的目標,這個目標能形成一股內在的動力,反映出我們個人內在的需求,也有助於提供生涯規劃的方向。

當工作欠缺核心價值觀時,我們會覺得「少了什麼」,而當工作違背我們某個核心價值觀時,會本能的感覺不快樂。

例如重視「生活方式」的人,當工作佔去太多時間,讓生活失去平衡,會感覺像是工作的奴隸,而產生厭煩的感覺。

請選出三個你最重視的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代表的意義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請試著想想看,這三個價值觀,對你來說具體指的是什麼?你現在的工作是否吻合你的核心價值觀,或是違反其中的任何一項呢?

1. 利他主義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提供機會讓個人為社會大眾的福利盡一份心力。

2. 創意的尋求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使個人能發明新事物,設計新產品,或發展新的觀念。

3. 美的追求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可以使世界更美好,增加藝術氣氛。

4. 智慧激發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提供個人能獨立思考、學習與分析事理的機會。

5. 成就感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能看到自己工作的具體成果,並因此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6. 獨立性

工作的目的與價值在於能允許個人以自己的方式或步調來進行。

7. 聲望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可以提高個人身分或名望,且此聲望是來自他人的敬佩,而非權利或地位。

8.管理權力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能賦予個人權力來策劃工作並分配工作給其他人。 

9. 經濟報酬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獲得優渥的酬勞,使個人有能力購置他想要的東西。 

10.安全感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能提供安定生活的保障,即使在經濟不景氣時也不受影響。

11.工作環境 

工作能在舒適宜人的環境下進行。 

12.與上司的關係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能和主管平等且融洽相處。 

13.與同事的關係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能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愉快的工作。 

14.變化性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富於變化,能讓人嘗試不同內容的工作。 

15.生活方式 

工作的目的或價值在於能讓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實現自己的理想。 

參考資料:

Super, D.E.(1957).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 Harper.

Super, D.E.(1970).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艾希莉.史塔爾(2022)。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台北市:商業週刊。

劉宣容(2001)。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關

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情緒來了怎麼辦

情緒來了怎麼辦

我們的生活裡充斥著各種情緒,悲傷、失望、焦慮、煩躁,但也有興奮、熱情、祥和寧靜。我們一方面相信情緒很重要,值得我們重視並處理,但一方面又認為情緒會對我們忙碌的生活造成阻礙。

有時候我們的感受可能是一團混亂、麻煩、令人困惑,甚至是難以控制的,以至於有時我們可能會被自己的情緒嚇到,而試圖隱藏或否認自己的情緒。

我們把情緒壓扁、裝作若無其事,我們不允許自己感受到情緒。我們嗑光了一整袋餅乾、滑了一整天手機、在重視的人身上情緒爆發、感覺跟他人愈來愈疏離,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當我們剝奪自己感受的權力時,隨之而來的是一長串我們不想要的結果。我們逃避不想要的情緒,卻使那些感覺慢性地、微微地發酵,這些潛在的情緒無法被有效地表達和釋放,於是慢慢滲入到意識中,影響我們的思緒與生活。

不允許自己哭泣與感受悲傷的人,可能會陷入無止盡的鬱鬱寡歡與意志消沉;不允許自己感受並釋放憤怒的人,可能處在長期的怨念、敵意與自我批判中。

當我們習慣逃避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便失去分辨自己感受的能力。當我們無法分辨、理解或用言語表達感受,就不可能對它有任何作為。

以下五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情緒:

1.辨別(Recognizing):分辨我們自己及他人的情緒。

2.理解(Understanding):釐清引發情緒的原因,並了解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跟決定。

3.標記(Labeling):用精確的詞彙來標明情緒。

4.表達(Expressing):能夠依據情境、對象及社會脈絡,選擇自己要如何表達情緒。

5.調節(Regulating):找到實用的策略來接納與管理情緒。

參考資料:

馬克.布雷克特(2020)。情緒解鎖。臺北市:天下雜誌。

彼得.沃克(2022)。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臺北市:柿子文化。

做自己的情緒調查員

做自己的情緒調查員

「心理師,我經常覺得很煩,生活、工作,想到什麼都覺得煩。」

「心理師,有時候我會突然很憂鬱,雖然沒有嚴重到憂鬱症,但就覺得心情很差,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感到生活中一再出現類似的情緒困擾,可能是煩躁、焦慮或反覆陷入消沉。

這些情緒可能一開始不明顯,但隨著出現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或情緒持續的時間愈來愈長,逐漸地開始對你產生困擾。

要釐清自己的情緒困擾,第一步可以嘗試從撰寫情緒日誌開始,記錄下你所經歷的情緒事件,以及你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回顧情緒日誌時,可以觀察兩件事:

一、辨識出那些長期一再出現的情緒;

二、觀察你通常採用的回應方式及其結果。你的回應有助於改善你遇到的困擾嗎?你採取的回應方式通常讓心情變好或是更糟?

透過撰寫情緒日誌,我們學習做自己的情緒調查員,除了有助釐清自己的情緒狀態,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面對情緒困擾,我們還可以採用哪些不同的回應方式呢?

參考資料:

馬修.麥凱、傑弗瑞.伍德、傑佛瑞.布蘭特利(2013)。辯證行為治療技巧手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原生家庭與我

原生家庭與我

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如果爸媽高興,我就好過;如果爸媽不高興,我就會不好受。因此,我最好找出讓爸媽快樂的事,並照著做,最好還要找出讓爸媽不高興的事,並不要那樣做。」

從幼兒期開始,父母的訓示、行為舉止,以及我們幼時的感受和反應,都保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共同構成所謂內心的小孩。

父母和我們的內心,都隱藏著一個小孩,時常出來指揮父母和我們的行為。當我們日漸茁壯獨立,父母內心的小孩通常並不樂意,因為獨立意味分離和不受控制。然而,為人父母者的職責是幫助子女發展成獨立自主的人,如果他們足夠成熟,便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子女發展成為個體的過程中,產生很大的輔助作用。

但有些父母可能還不夠成熟,當子女逐漸脫離他們時,他們內心的小孩會感受到強烈的威脅,而有反對、爭執、傷心,或憤怒的反應。而我們內心的小孩為了避免讓父母內心的小孩不開心,就會不自覺回應父母內心的小孩,發展出一種特殊的相處模式,讓彼此保有持續不斷的緊密連結。

這使我們雖然年齡增長,但內心的小孩仍與父母的小孩緊密糾纏在一起,無法獨立。

與原生家庭的緊密糾纏有兩種類型:第一型是取悅父母且屈服於他們,並因此將父母的欲望和需求擺在第一位,而不顧自己的需求與欲望。

第二型正好相反,一個人如果完全疏離父母,或怒罵、威脅,這也是與父母緊密糾纏的一種形式,因為這些行為說明父母仍對我們有莫大的控制力,能夠控制我們的情緒、擾亂我們的心神。

你可以根據下表檢視自己的情況,如果這些行為當中有兩項以上符合,表示與父母的緊密糾纏可能依舊是你生命中的課題。

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我的行為表現是:

 我不斷與父母爭執,讓他們知道我才是對的。

 我不斷做出能凸顯我是獨立個體的行為,這是父母不樂意看見的。

 我經常向父母咆哮、吼叫或咒罵,好讓他們知道無法控制我。

 我經常必須克制自己,避免攻擊父母。

 我已經和父母切斷關係,不再來往。

 無論我的感覺如何,常屈服於父母的意見。

 我鮮少告訴他們自己真正的感受。

 我經常表現我們之間相安無事,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與父母共處時,我經常虛偽、做表面文章。

 我常因罪惡感或恐懼,才做跟父母有關的事,而不是出於自由選擇。

 我想辦法要改變父母。

 我很努力讓父母看見,並了解我的看法。

 與父母有爭執時,我經常傾向息事寧人。

 為了取悅父母,我經常犧牲自己的生活。

 我一直是保守家庭秘密的人。

我們是社群中的一份子,沒有人可以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健康的人際關係需要某種程度的相互依存,跟父母之間的牽絆並沒有錯,但應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你們之間的牽絆是出於愛、關懷跟尊重,抑或是罪惡感、恐懼與怨憤?

心理獨立並非表示跟父母切斷關係,而是你既是家中的一員,也是獨立的個體。換句話說,你做你自己,也讓父母做他們自己。

參考資料:

Howard M. Halper(1994)。割斷臍帶做大人:孝順父母,也勇敢地創造自己。臺北市:遠流。

蘇珊.佛沃、克雷格.巴克(2003)。父母會傷人。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蘇珊.佛沃、唐娜.費瑟(2017)。母愛創傷。臺北市: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