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倫  諮商心理師

40歲的阿中是一位已婚,有兩個小孩的上班族,當業務已經十幾年,每年業績都是同儕中的佼佼者,很受主管的器重和賞識。三個月前開始出現睡不著的情況、胃口食慾也變得不佳、對工作覺得提不起勁,明明和以往一樣的工作量,卻感覺特別地疲憊和吃力、開會時也發現自己無法專注、很多業務上的決策變得猶豫不決、直到在業務報告上頻繁出現不應該會出的錯誤,才在主管的勸說下就醫。32歲的莉莉剛升主管不到半年,最近開始發現要起床上班變得異常困難,甚至開始出現一週中遲到了2-3天,坐在辦公桌前回email竟莫名的掉淚想哭,想說約幾個要好的閨蜜聊聊天會好一點,但和好朋友出去竟然也不覺得像以前一樣有開心的感覺,平常喜歡逛街看電影也覺得沒有興趣,只想躲起來遠離所有人,這個情況持續了兩個多月都不見好轉,莉莉把自己的狀況貼在匿名社群中,網友們提醒她可能是情緒生病了,要她趕緊就醫。

上述的案例在職場中都是很可能發生在我們周遭「憂鬱症」的臨床徵兆。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台灣105年至107年憂鬱症人數逐年緩步成長,從105年約38萬人、106年約39萬人、到107年約為40萬人。另外,若以年齡區分,憂鬱症患者以45-64歲居多。以107年為例,45-64歲約有16萬人,相當於每三位憂鬱症患者,就有一人是4564歲,男女比大約12,也就是說,女性憂鬱症患者人數高出男性一倍,且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上述這些概略的統計數據讓我們知道,對於「憂鬱症」的瞭解和陪伴,是在職場中的我們都需要一起來關心的議題。

    通常我們遇到某位同仁骨折或盲腸炎,要去理解和同理對方在康復期中,對工作的影響和提供支持,相對是比較容易的。但當「心」生病了,因為看不到也摸不著,尤其從外表看起來就是好好的,根本不知道病在哪裡,因此很容易忽略了身心情緒疾病對人的影響,而容易歸因於是不是偷懶、想太多、或是抗壓性低等性格造成的。殊不知憂鬱症其實和感冒一樣,其異常的疲憊感、失去正向的愉悅感、情緒起伏等,所造成憂鬱症各種典型的症狀,其實就和感冒的咳嗽和打噴嚏一般,並非靠個人意志力可以控制的或是更努力就會恢復,而是同樣需要一定的休養和復原期,才有機會回到健康的狀態。因此當我們有更多對於憂鬱症正確的認識時,我們就更有能力可以對我們自己或身邊的親友同事在需要時提供需要的支持和陪伴,下面提供幾個方向,可以作為憂鬱症陪伴時的參考:

  1. 需要先喊「卡」的鼓勵:往往我們是好意想要說一些正向的語言來激勵憂鬱症的朋友,但這些鼓勵的效果可能是適得其反的,因憂鬱症的人能量低沒力氣就是很主要的症狀。因此像是「你要繼續加油、努力就能克服」、「你要堅強,不要當草莓族」、「要勇敢面對自己,逃避沒有用」等話語先忍住喊卡。
  2. 「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當我們要面對或陪伴憂鬱症的朋友時,常常會很擔心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很怕說錯話刺激他們。其實最好的陪伴就是傾聽,專心的聽他們說想說的,甚至就只是靜靜的陪伴。
  3. 可以怎麼回應或說些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很著急想要把受苦的對方拉出來,或是很熱心的想要幫忙解決問題等,因此很容易直接給建議。可以試著把自己當作一面鏡子,適當的反映和回應對方的心情即可,例如:原來如此,我想你可能很無助。

每個人先關心留意自己的身心健康,行有餘力再關心身旁的他人,就可以為職場的身心健康建立起更安全的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