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倫  諮商心理師

 

從一波波寒流的到來,在冷颼颼的空氣和陰雨霏霏的天氣裡,又到了歲末年終的時間,想想看這一年來我們對去年的新年新希望、工作目標、生活計畫,像是想要開發新的客戶、業績要增加百分之二十、考到新的證照、通過英語日語檢定、每週要運動三次、每天要抽空陪小孩講故事、要辦一次家庭旅行等等達成了多少?還是沒有勇氣去做一個檢視,因為「拖延」的習慣讓我們的行動力大打折扣、結果慘不忍睹,比較容易的方法可能是把去年的目標和計畫在新的一年倒數三二一時再次集氣,變成明年的新年新氣象。

「拖延」通常不是短時間形成的,比較像是一種慢性疾病。從調查報告顯示,當我們還是學生時,有超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患有「學生症候群」,就是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會動手開始做作業和交報告。即使到了開始工作之後,仍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成年人可能是長期拖延者。因此工作中有所謂的「帕金森定律」,它說「只要還有時間,一個工作或任務所需的時間就會不斷的延長,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為止」。舉例來說,若年終計畫報告只需要三個工作天完成,但如果我們從現在到截止日還有兩週的時間,最後我們發現我們真正完成這件事的時間竟然就是整整兩週,一天也省不下來。

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可能會解釋是因為能力有待加強、缺乏時間管理的技巧、太緊張對心血管不好,偶爾偷懶也不是壞事。這些都是上班族的日常,但當我們的拖延不只是偶發的,而比較像是長時間以來的慣性,可能也曾嘗試用了很多方法想要改變,卻總是遭遇挫折和失敗。或者這種拖延不只發生在工作上,也蔓延到生活中的其他層面,引發需要更多力氣去收拾的災難,那這其中就有可能是更深層和更複雜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值得進一步去探索。長期拖延者的內在動力可能有幾個常見的類型,可作為檢視拖延習慣的思考:

一、為了追求完美主義,無法接受做了但做不好,甚至因此還要接受失敗的自己,「拖延」於是變成恐懼失敗和維持完美的最佳策略。

二、成功或即時完成所帶來的可能並不是喜悅或成就感,反而是感到不安、恐懼甚至是內疚的情緒。因此「拖延」反而可以幫忙緩減完成後的焦慮感。

三、對工作和很多事情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拖延」呈現的是想要反抗體制權威,甚至是爭取主控權和被看見的方式。

四、在人際關係上的不作為、不敢靠近、害怕親密,常常也來容易假藉「拖延」的外衣來掩飾內心對關係的抗拒和焦慮。

雖然「拖延症候群」對很多人來說好像是一種性格或習慣,以精神疾病診斷系統來說,它並不被納入在臨床意義上的身心疾患,也因此拖延的問題容易被我們輕忽認為這好像不是太嚴重的事情。但如果「拖延」已經影響到自己主觀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滿意度,在新的一年期待對工作目標和生活計畫的品質有所提升和不同,找一些相關書籍來閱讀、參加一些自我探索的課程、或是找心理師做一對一的諮詢和會談,相信都會是對拖延症有所幫助的資源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