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台灣父母物資相對上一代充裕,孩子生得更少,也更有資源與餘裕栽培孩子,加上現在更有親職教育的觀念。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做得比自己的父母更好,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親職教育講座,無非不是希望可以教養出更全面的孩子,盡可能減少成長過程中的困難。老師教不好,立刻去跟老師溝通教不好;和同學關係不好,立刻去找導師協助處理。孩子出了一些個性或關係的問題,都立刻指向:「是不是我沒教好?」接著就是詢問,我怎麼做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

挫折在成長中的正面意義

我可以感受到這些父母的焦慮與殷殷期盼,大家都希望當最好的父母,有多少資源就給,能幫多少就幫多少,希望孩子在最少的阻礙中身心健全長大。也希望父母做越多孩子過越好,盡可能不要減少困難。然而,挫折在成長中是有意義的,這意義在於讓孩子發展出能力去克服,功課聽不懂,適度給孩子想辦法去請教老師和同學討論。人際關係有困難,不用急著介入,讓孩子有一些嘗試與努力。只要不是過度嚴重到生活心情造成極大困擾,要保留一些機會「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太嚴重的困難時,再出手協助。

筆者曾經見過一些父母,焦慮自己的孩子都到大學了,還不會洗衣服怎麼辦?成績不好怎麼辦?朋友很少怎麼辦?老師怎麼都不幫忙安排?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這麼懂事,我家孩子都長不大?然後回頭去幫孩子處理這些問題。

答案是:「因為父母全能,青少年時都幫孩子移除掉困難,沒讓孩子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現在他們相對無能。」

父母適度的無能有助發展孩子的潛能

這就是全能父母的風險:孩子沒機會長大。而唯一能讓孩子長大的方式是,讓他們遭到困難時,喊著害怕不知所措之時,父母要能先穩住心情,對孩子有信心與祝福。給他們自己想辦法,頂多給方法,實踐要由他們自己來。孩子喊著「不會」和「害怕」時,相信這是暫時的困難就好,讓孩子用這個力量去發展解決的辦法。簡而言之,父母有時也要勇於無能和放心,孩子才會有能和長出信心。親職教育目的不是要父母當全能的父母,而是當夠好的父母就好,留一些功課給孩子自己做。這就像蝴蝶羽化之時,必須要靠自身力量破繭,和奮力張開翅膀,才能美麗飛舞,此時若是幫牠剪破繭,拉開翅膀,牠就永遠飛不起來了。畢竟解決問題都是從不會變會,害怕就變不怕了。你也是,不是嗎?